close

2007/08/12 14:20

一般血管動脈粥狀硬化,我們都只注意到腦部血管及頸部動脈阻塞引起腦中風,或是阻塞在冠狀動脈造成心肌梗塞及心絞痛,而忽略了周邊動脈血管疾病,阻塞下肢的動脈,導致「間歇性跛行」。

動脈粥狀硬化會侵犯的血管是全身性的,所以如果發現自己才走一會兒就得休息,下肢總是冰冷痠痛, 走路時腿會痛,可能是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疾病。慢性周邊動脈阻塞早期的症狀主要是間歇性跛行(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),原因是長期脂質的堆積,形成斑塊,斑塊損傷或破裂導致血小板聚集,導致血栓阻塞血管,嚴重者會有傷口癒合不良、肢體壞死等情 況。

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依血管阻塞嚴重的程度,可分為四個等級,Stage I:無症狀。Stage II: 間歇性跛行。Stage III:休息或夜間疼痛。Stage IV:皮膚壞死及壞疽。

過去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引起之間歇性跛行,因與腰脊神經受壓迫所致之神經性間歇性跛行有相似之臨床症狀,常被誤認為是骨刺或坐骨神經疼痛方面的問題,以致不少患者往往尋求許多醫師診治,吃下大量消炎止痛藥卻未見效,所以臨床上 需做鑑別診斷。

 血管性間歇性跛行之周邊血管檢查,使用包括血管超音波、核磁共振動脈攝影、電腦斷層動脈攝影或數位化動脈攝影等,可了解動脈粥狀硬化血管阻塞的程度。
診斷骨刺-坐骨神經痛,引起臀部及腿部疼痛、腿麻之神經性間歇性跛行,是透過X光及CT檢查,判斷椎管狹窄或骨贅等有否壓迫腰脊神經的情況。

若診斷為周邊股(大腿)動脈阻塞病變,可能會合併有心臟冠狀動脈、大腦動脈及腎動脈等病變,因此最好要再針對這些器官血管進一步的檢查。

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可分為急性與慢性:

一、急性動脈阻塞:主要是栓塞症或血栓症或外傷等因素所導致,突然堵住了原本暢通的血
        管,使血流中斷,引起組織缺氧損害。搶救必須在阻塞6小時內的黃金時刻,進行手術治
        療。一確定旦診斷後,要給予抗凝血劑肝素(Heparin),而且馬上進行栓塞摘除手術,以期
        能恢復血流,保住患肢,並使傷害減至最低。

二、慢性動脈阻塞:長期動脈粥狀硬化造成血管阻塞,主要是因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高
         膽固醇、吸菸、肥胖、年紀大等引起,尤其以吸菸、糖尿病危害最大。糖尿病的病人,其
         症狀出現,通常較早也較嚴重,因此必須嚴格控制血糖。

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、介入性治療以及生活型態的調整。當病人症狀輕微時(Stage I 和Stage II),先以支持性療法,如:(1)減輕肥胖。(2)戒菸。(3)改善高血脂。(4)積極治療糖尿病。(5)改善其他系統性疾病(如高血壓、心臟病)。 (6) 避免使用β型阻斷劑。(7)適度運動。

在藥物治療方面,除了控制血糖、血壓、血脂外,最重要的就是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及周邊血管擴張劑,如普達錠(Pletaal)、保栓通 (Plavix)、阿斯匹靈等藥物治療,  若阻塞情況嚴重,無法單以藥物治療時,就要進行介入性治療,如氣球擴張、裝置支架將阻塞處撐開或血管繞道等手術。

藥物介紹:

一、普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issmao 的頭像
    missmao

    2008年新手上路

    missm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